close

見證60年代以後當代藝術的教母級藝術家--草間彌生。

21世紀藝術界的教母我想非這三位莫屬: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2010)、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1946- )。布爾喬亞原讀數學25歲轉而專注藝術,早期從事繪畫與版畫創作,後期轉攻雕塑及裝置藝術,非常擅用具原創性的多媒體材,巨型蛛蜘雕塑作品是人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晚年幾乎是藝術家到紐約競相求見指點的教母級藝術家。瑪莉娜在70年代相當活躍的行為藝術家與身體藝術家,作品相當具原創性,近期轟動的作品即是2013年的「凝視瑪莉娜」作品。

至於草間彌生,上述兩位藝術家的創作媒材她都涉獵,草間於1957年受毆姬芙鼓舞前往紐約展開她坎坷的藝術之旅。這時期剛好是極簡藝術、普普藝術、偶發行為藝術開始蓬勃發展,她的第一次個展受到極簡藝術大師賈德與史特拉的賞識,她也是和沃荷同期投入普普藝術。她在創作軟雕塑時,以軟雕塑聞名於世的歐登柏格當時還在從事平面創作。她的激進偶發行為藝術受到衛道人士嚴厲的批評。在紐約近18年相當坎坷不順遂,時常三餐不繼,自殺的念頭ㄧ直是她的陰影。1973年返日,因精神官能症長期住院,欲創作時她的經紀畫廊接她到畫廊所提供的工作室創作。她的繪畫ㄧ直重複網紋、圓點、線條(含三角造形,很少方形)、簡化的眼睛和臉形以及如米羅和克利的變形造形元素。她說重複畫這些元素是強迫性的情緒動作,這種重複的行為能讓精神安定。也就是藝術/繪畫對她而言是一種自我療癒的行為。當今最火紅的英國藝術家赫斯特於1998年訪問草間彌生時問到:「似乎你的作品裡充滿很多歡愉,但書寫卻很哀傷?」她回答說:「我不認為我的作品有妳所想的歡愉,我能夠某種程度活到現在而沒有自殺,純粹就是我用藝術抵擋病症。」這次展覽你我看到的的確充滿歡愉,難以體會她陰暗的一面,但這又何妨?觀賞若能從形式上感受到愉悅也是ㄧ種體驗與詮釋。但若要深入了解草間彌生這位藝術家,那麼她的背景,她在紐約的那段經歷以及返日後的創作則不可不知。坊間出版的三本中譯本(自傳、訪談紀錄以及Pen所編輯的書)和ㄧ張DVD紀錄片,可深入的了解草間彌生。今天ㄧ早起來先跑到星巴克把DVD再看一次(DVD紀錄2006-2007年草間彌手用黑色簽字筆在大型白色紙上創作過程(50件)再穿插他過去的創作紀錄。當時50件紙上作品再絹印後送到紐約展覽)。看完DVD然後前往高美館,進入展場時,這50件作品竟赫然出現在展場,讓我為之動容!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Feb.18, 20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ger Tsai 的頭像
    Roger Tsai

    Roger Tsai的部落格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