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術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6度是逛西湖的好天氣。住在一家商務旅館,門口正對面就是中國美院的側門,可隨時走進校園逛逛。美院的側門旁是潘天壽美術館,隔壁則是美院的挑高四樓的展覽館。自從前年底發現這家商務旅館後,來到西湖我就喜歡住在這家旅館。下午參觀美院中國畫系(台藝大叫書畫系,但這裡將國畫與書法分開為兩個系)的教師展,在台藝大每年都有師生展,老師象徵性拿一件作品出來展,但在中國美院則有兩層樓數百件老師的作品,每個老師的作品有如小型的個展。

單點透視法則的固有繪畫技巧以及二維平面模擬再現三維現實的創作思維影響了西方繪畫長達500年之久,直到20世紀初才陸續被解構,藝術家紛紛對平面繪畫的創作重新思考。中國畫的多視點畫法的特色一直以來不受西方的影響,尤其意境高的文人畫。但自清代西方文化的輸入與傳教士的東來,單點透視的寫實風格開始流行(如朗世寧的作品)。下午中國美院的中國畫教師展,顯然在延續這樣的風格,除了代表中國畫的水墨與宣/棉紙的媒材以及提詞與落款外,作品的形式與風格與傳統的西畫已經沒兩樣了。西方繪畫的風格大抵上從寫實→具象→半具象→抽象的方向發展,而中國畫卻是由抽象的意境朝具象與寫實邁進。如果中國畫要從西方在20世紀努力擺脫的固有繪畫技巧以及模擬再現的創作思維之中去取經,委實令人堪憂!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月中開展的「2014年台北雙年展」今年邀請到重量級的策展人法籍的Nicolas Bourriaud(1965- ),Nicolas是國際知名的策展人、藝評家及藝術學者,現為法國巴黎美院的院長(2012年迄今)。能請到他策展該為北美館黃海鳴館長鼓鼓掌!Nicolas的著名著作:《關係美學》(Esthétique relationnelle /Relational Aesthetics )被翻譯成12國語言,此書奠定他在藝術學界的地位。6年前在寫互動藝術論文時,葉老師就推薦我去看這本書,當時買了英文版,去年中譯簡體版出版(北藝大黃建宏老師翻譯)。這本書值得一看有助於對當代藝術的理解,百來頁份量不多,論述清晰不艱澀。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ne 7, 201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美館總共有5-6個展同時在展,看了國際科技藝術展也順道看其他展,這些展的作品幾乎含蓋大部份的媒材諸如油畫、複媒、雕塑、裝置、攝影、錄像、新媒體藝術等。國內有些學院有媒材之爭,其實藝術是沒有媒材問題,藝術家要展現其藝術理念是透過其熟悉的媒材或是選擇適合表達其理念的媒材來創作,因此沒有媒材優劣的問題,只有藝術創作的問題[理念(內容)-->中介(媒材)-->實踐(形式),媒材透過實踐所展現的形式是否充分表達了創作理念或是刻意留給觀賞者詮釋或參與共同完成抑或是純粹引發觀賞者的內在美感的感知]!當代的平面繪畫已不是單純的摹擬再現需進行各種轉化諸如象徵、隱喻、轉喻、譬喻、指涉、挪用、擬像等或純粹的美感形式與肌理觸視的經營等。500年來許多傑出藝術家已創作出各式各樣的平面繪畫作品,當代的平面繪畫(包含雕塑)藝術家相對比其它媒材的藝術家更為辛苦,因為他們更需絞盡腦汁去創作有別於前人與同時代人的作品形式與內容。當代新媒體藝術被捧為潮流,因它沒有以往的包袱,所以有比較多的可能性,但是時代的距離太近,很難有共識性的作品優劣的判斷,這可能要留給30-50年後藝術史學家去做較客觀的論斷了。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ne 8, 20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亞瑟丹托(Arthur Danto,1924-2013)的60年代版畫作品。丹托大學念藝術史,當時已經是曉有名氣的版畫及雕刻(木雕)家,碩博士則念哲學。當時他面臨兩難的抉擇:要繼續創作成為藝術家? 還是繼續研究成為哲學家? 在1964年Andy Warhol的"Brillo Box"這個跟大賣場一樣的自製紙箱成為一種雕塑作品展示於藝廊時,他決定放棄成為藝術家,終身探究"藝術是什麼?"(What is art?)的哲學思考,他是英美重量級的分析哲學家與美學家,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會長及美國美學學會會長。對於"藝術是甚麼?"的提問,歐洲傳統美學追問的是"什麼是藝術的本質?";英美分析美學家則追問"什麼是藝術的定義?" 。丹托的最後的一本書在他過世的當年出版:"何謂藝術?"(What art is ?);從What is art ? 的追問到What art is?的提問,丹托在藝術定義的思考上是否有所轉變? 這是令人想去探究的議題! 最近收到從Amazon買的這本書,有空要好好閱讀一下。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Aug.8, 201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雕塑作品的技法難度在於「雕」;因為「雕」是減法,「塑」是加法。故雕刻需精準,塑型則可修補,然最後作品的良莠與否,已無關乎技法之難易。雕塑是立體是可360度觀看,但有些雕塑家會考慮到觀賞者的視角,而觀賞者則會尋找正面視角,故通常觀看角度會是所尋找到的視點左右各90度內亦即180度觀看,即使會繞到後面的180度也是匆匆一瞥。另策展單位有時限於場地或是對雕塑作品背後的忽視將它貼近牆面,因而限制了觀看視角。其實傑出的雕塑家對他的作品是360度面面俱到的,因此觀賞雕塑作品除了正向180度視角觀看外,背面180度也應納入與正向的同等觀看力度,除了可完整的觀賞作品外,也表達對藝術家創作的另一種尊重。

我笑稱我想寫一篇文章:"雕塑作品「背後」的心酸--思考雕塑作品的觀看視角"。當然現有的雕塑書籍內的作品照片都是單面視角,故如欲撰寫則需實地去拍攝這些傑出雕塑作品的背面姿態(相對與藝術史所展示的視角),再加以分析論述。記得6年前到義大利就拍了一張「勞孔」的背面照片,背面優美的曲線與動勢的張力,這在任何一本藝術史書上都無法觀賞到的。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丹美術館(Musée de Rodin)在羅丹過逝前 一年(1916年)將他所有的作品捐出巴黎政府,巴黎政府為羅丹所捐的作品興建此美術館。羅丹可說是唯一受到擁護傳統古典的雕塑與標舉現當代雕塑的兩股藝術社群所共同推崇的雕塑家。

館內羅丹經典雕塑的作品諸如:地獄門、沉思者、加萊義民、吻、巴爾札克、亞當、夏娃、雨果、永恆的春天、情色、梨明、風暴、失去的愛等等。因雕塑可以複製,故有些作品以前在其他美術館也觀賞過。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 成立於1986年,為奧塞火車站依原狀改裝而成,原挑高寬敞的火車站月台被改裝成美術館的中庭,擺放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在書本上體會不到親臨現場所感受到的恢宏氣勢與震撼! 奧塞收藏的作品媒材種類繁多諸如:繪畫、雕塑、素描、裝飾藝術、攝影、紙上建築作品等,但主要還是繪畫,其次是雕塑。收藏作品的年份:1848~1914 年(約從浪漫主義後期過渡到自然主義/寫實主義到印象/後印象派,然後到象徵主義再過渡到20世紀現代藝術的初期)。在這時期繪畫的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大都被奧塞完整的收藏,熟悉的藝術家諸如德拉克洛瓦、波那爾、布列東、庫貝爾、柯洛、米勒、馬內、莫內、雷諾瓦、莫莉索、竇嘉、畢索羅、梵谷、高更、塞尚、西斯雷、席拉克、羅德列克、摩荷、荷東、盧梭等;這些藝術家被藝術史書寫的經典作品幾乎都到齊,讓觀賞者一飽眼福! 在雕塑方面印象最深的是卡爾波(Carpeaux)及羅丹(Rodin),剛好館內有卡爾波特展,而羅丹作品在羅丹美術館有更完整的作品。

    某些建築師及建築評論家稱欣賞建築是一種approach的過程。其實欣賞繪畫又何嘗不是?當你鎖定目標期待觀賞某位藝術家的作品,開始向美術館趨近時,心情既興奮又期待,當進入美術館從遠處眺望到作品時那種類似近鄉情怯之情油然而生,而當走到心儀的作品的面前時,心情則漸趨於平靜,開始進入靜觀默思的賞析階段,欣賞完畢帶著滿足與意猶未盡的心情離開。能在奧塞美術館親睹熟悉且心儀藝術家被寫入藝術史的經典作品,真讓人有餘「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觀全球三大當代藝術館之一的「龐畢度中心」。在10年前就一直期盼有朝一日能來此"藝術殿堂"朝聖!此次的參訪很幸運的碰到年度大展--"1905-1980年間的藝術、建築及設計大展"。此期間剛好是現代藝術興起、繁盛以及到後現代的過渡。這段期間所有重要的藝術家及作品依線性時序與主題分類被安置在三層樓的寬闊展場,作品量質俱精,被寫入藝術史的藝術家的作品大都被納入。令我驚豔的是有兩件作品是我未曾目睹的藝術家原作:德國的行為藝術家波依斯的卷曲毛毯充塞空間內的鋼琴及蘇聯構成主義塔特林的第三國際紀念塔。另外也意外的看到建築師安藤忠雄的著名作品:光之教堂的建築模型。其實龐畢度中心本身就是一棟著名的建築藝術作品,由兩位普立茲建築獎得主Piano & Rogers建築師所設計。這棟管線/電梯外露(內衣外穿),將內部大量的空間留給展品的建築作品,1977年完成啟用時引起巴黎市民聚眾抗議並險釀成暴動!然今日的龐畢度中心已是法國在世界引以為傲的當代藝術領航者之一,而1977年也被標示為當代建築的元年!

結束龐畢度中心的觀賞後轉往布朗庫西雕塑展覽館,展場琳琅滿目地推放著擁擠的作品,工作室擺滿各式各樣的創作工具與夾具,雖然藝術家不在場,但透過聚精會神的觀看,彷彿在召喚藝術家親臨工作室現場專注地進行創作般的奇妙氛圍。如果說藝術家的創作是一種心靈的淨化,而與之互為主體性共鳴的觀賞者又何嘗不是歷經一場短暫且豐盛的心靈饗宴?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違了~朱銘美術館,今年是十五週年慶。在雨中欣賞雕塑作品,別有一番風趣!朱銘的「人間系列」作品嘗試了各種材質與創造出不同的形式及造型,系列作品發展了30年。但我還是比較喜歡「太極系列」作品,尤其是介於意象與抽象之間的作品,它賦予觀賞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大塊面的斧鑿的動勢以及表面殘留的肌理觸視與刻痕的流動走勢,彷彿窺視到藝術家創作的身體姿態與手操作的軌跡!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ne 21, 201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訂到從上海直飛越南河內的班機,只好先返台再前往。行程打亂訂不到今天中午的班機還好後補到晚上的班機返台。不過剛好有個空檔可前往上海當代博物館觀賞2014年上海雙年展。

近十年頻繁的觀賞國內外雙年展及現當代藝術展,讓我開始有反胃的現象。內心不禁狐疑地質問:「觀賞藝術需要深層思考嗎?」、「需要具備廣博的知識才能理解藝術作品嗎?」、「棄美感形式如敝屣才是當代藝術的形式主流?」、「觀念是王道(Idea is King)才是當代藝術的內涵?」...。如果這些面相被當代藝術所標舉與彰顯,那當代藝術將淪為玩弄文字與自圓其說的藝評家及藝術策展機制的主事者所操弄的對象。觀眾只是一頭霧水地走馬看花的「欣賞」,逛完展場有些人茫然不解,有些人搖頭竊笑,有些人還要裝一付懂的姿態。丹托曾說20世紀以後的哲學要感謝藝術,因為藝術把詮釋權交給了哲學。所以看起來處於「當代藝術」境況的哲學家比藝術家更像藝術家!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有收藏攝影作品故對於複數性藝術品的發行數量就會特別注意。在歐美一般民眾大都以比較能負擔的起的複數性藝術品作為收藏入門(版畫最多)然後依經濟狀況再進階到孤件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刻(如石雕、木雕等)等作品)的收藏。

所謂的複數性藝術品諸如可翻模的雕塑、攝影、錄像作品、版畫與數位輸出等。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