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03 Sat 2016 07:52
李安導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3D電影是自1859年電影誕生以來再現能力新的里程碑。
- Dec 03 Sat 2016 07:45
臺北雙年展「文件」化?
第11屆上海双年展《何不再問:正辨,反辨,故事》(With Why Not Ask Again: Arguments, Counter-arguments, and Stories)。由印度Raqs媒體小組主策展,邀集來自40個國家92位/組藝術家的龐大展覽。
- Nov 24 Thu 2016 23:54
電影:《情書》(Love Letter)
颱風前夕返台。晚上和老婆到長春電影院看電影。她也愛看電影,但我們10部電影中可能只有一部會有交集。今晚我邀約她一起去看我認為她會有興趣的ㄧ部電影:《情書》。她看中片名及女主角中山美穗;而我看中的是岩井俊二(編導)及中山美穗。所以一拍即合就一起去觀賞這部已歷經20年現以數位複製重新上映情節依然感人的電影!
- Nov 24 Thu 2016 23:49
立竿見「影」:"The shadow " 是「影子」?或是「陰影」?
從近期出現的影子聯想...
- Aug 28 Sun 2016 09:33
伍迪艾倫年度新片:《咖啡·愛情》觀後感想
觀賞伍迪艾倫2016年新片《咖啡·愛情》(CAFÉ SOCIALTY)。這是他第47部電影。今年滿80歲,每年還是推出一部自編自導 的電影,令人欽佩!祝福他長命百歲。
伍迪艾倫是少數集編導於一身的大師級導演。在近50年的電影生涯,47部(編)導電影,15次被金像獎提名5次得獎,1次最佳電影,1次最佳導演,3次最佳原創劇本獎。1997年《安妮霍爾》囊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原創劇本三大獎。頒獎時他沒到場,跑去爵士樂團吹單簧管,據稱因而得罪金像獎單位。他有一陣子在美不得志轉往歐洲發展。
- Aug 28 Sun 2016 00:43
電影:一種閱讀與一趟旅行
返台一週已看了5部電影(《醉後之旅》、《賓漢》、《霓虹惡魔》、《咖啡•愛情》及《攻佔羅浮宮》),明天週日還有2部要觀賞(《碧海藍天》、《大審判家》)。
其實看電影和看書都是一種閱讀。即一樣在攝取符號的訊息,這符號的訊息是有意義、有故事情節且結構性完整的敘事。只是電影是用影像表現,書則以文字呈現。因為我們較熟悉文字語言的語法,對於影像語言的感知相對薄弱,其實影像語法並不比文字語法複雜,只是我們比較不常接觸。熟悉它除了閱讀坊間書局所陳列的電影和影像書籍外,更重要的是常去閱讀它即經常到電影院觀賞或在家中觀看DVD,久而久之自然能駕輕就熟地解讀與意會影像語言。
- Aug 27 Sat 2016 18:22
原田舞葉的小說"畫布下的樂園"
今年看了兩本以藝術為主題的精彩小說。一本是法國韋勒貝克的"誰殺了韋勒貝克"(原文為:地圖與版圖);另一本則是今晚剛看完的日本原田舞葉的小說"畫布下的樂園"。就寫作功力而言,韋勒貝克技高一籌,但原田舞葉是美術系畢業又曾在紐約MoMA工作過,小說的情節反映出現實中的藝術生態。這本跟據史實並虛構情節的小説,讓人分不清虛實!小說的核心以重量級收藏家邀約兩位對樸素派史祖盧梭有深入研究的頂尖專家:一位是來自倫敦泰德美術館法國巴黎四大美術史博士的日籍女研究員;另一位是來自紐約MoMA畢業於哈佛大學美術史碩士的助理研究員,共同判斷其收藏盧梭的作品"作夢"是否為膺品? 贏者可擁有這件作品的處理權。這件作品與紐約收藏盧梭的"夢",就畫布尺寸與形式內容上是完全一樣,只是標題一個把"夢"當動詞一個則當做名詞。由此展開精彩的故事情節。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值得一看。除了可一窺收藏、策展、博物館間的角力、藝術社群的運作機制等幾近真實的藝術生態外,也不得不佩服盧梭的伯樂--畢卡索的眼光,獨排眾議,大力推舉這位難以歸類並啟發超現實主義,40多歲以前還是關稅員的畫家--盧梭!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Nov.17, 2013.
- Aug 27 Sat 2016 18:19
杉本博司的"劇院" (Theaters)
這張攝影作品是杉本博司的"劇院(Theaters)"系列作品的"紐約劇院"(1978)。布列松最有名的一句話"攝影是決定性的瞬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作品似乎在解構布列松對攝影的觀點。杉本博司將曝光時間設定成與電影播放一樣的時間,用一張底片拍攝近兩個小時的影像時延,這些時延總成的影像在長時間曝光下變成"空"的曝光影像。作品相當觀念,難怪有人稱他的攝影為觀念攝影,而他是攝影哲學家。不只作品內容意涵富有觀念性,在形式上也很特別,在空無一人的劇院內放映著長時間的曝光電影,有點詭異與疏離感。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Dec.7, 2013.
- Aug 27 Sat 2016 18:17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 Aug 27 Sat 2016 18:14
杉本博司的攝影展
再度到學學文創觀賞杉本博司的攝影展。上次開幕聽杉本的演講並欣賞作品,人潮多沒觀賞展場內兩部長達95分鐘的紀錄片。今天中午在展場待了兩個小時只有一個人(我常選這個時段因人最少),可放鬆無干擾的觀看紀錄片。我喜歡看藝術家的紀錄片,因可看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透過創作過程藝術家與作品的親暱關係可將展場的作品與作者之間的疏離感,形成某種程度的連結。杉本說創作如同建築須設計規劃然後建構再創作實踐。他說他不會像獵人一樣到處隨性遊走抓拍。這個想法與森山大道大異其趣!森山身上隨時帶著小型攝影機,只要是在戶外隨性看到喜歡的場景就拍攝。兩位攝影家都是使用傳統攝影機,杉本用最傳統的大型伸縮鏡頭的攝影機,他排斥數位;森山則用小型機械式或電子式攝影機,他比較不排斥數位。傳統黑白攝影迷人之處在於沖洗底片時慢慢顯影的期待與興奮的過程以及銀鹽相紙所顯現黑白分明與細緻層次的灰階質地。數位攝影目前還存在三個尚待克服的問題(尤其在尺寸大的輸出相紙):摩爾紋、偽色及紫邊。這些問題在已改良到精緻的傳統相機中是不會發生。因為數位終究還是模擬類比(底片)。雖然在1995年數位相機已超越傳統相機,但攝影家仍堅持使用傳統相機。除非數位相機克服它先天的三個缺陷!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an.5,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