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拍到正在建的上海中心大廈(632米)。此大廈將於2014年完成屆時將取代上海環球金融大樓(492米)成為上海第一高樓,世界第四高大樓(僅次於杜拜塔(818米)、印度孟買印度塔(720米)、深圳平安國際金融大樓(648米,2014)。至2014年世界十大摩天大樓大陸佔50%。台灣101大樓排名十二。目前正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樓是大陸長沙天空之城(838米)。科威特計劃蓋1001米摩天大樓,杜拜不甘示弱亦宣佈規劃要蓋1073米摩天大樓。目前人類技術最高大樓的界限為何?? 有一本日文中譯本”超高層大樓建築奧秘”寫到日本已有幾個摩天大樓計劃如”Skycity1000(米)”、 ”Aeropolis 2001(米)”、”TRY 2004(米)”,”X-SEED 4000(米)”,一萬公尺高容納3000萬人的縱型都市,是2080年、21世紀中期的計劃目標。人類人口不斷的增加,超高樓縱型都市將因運而生。

提到摩天大樓就想到布魯哲爾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1563)」作品。據《聖經•創世記》第11章記載,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塔頂能通天的高塔。上帝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變亂人類的口音使人類說不同的語言,相互之間無法溝通,使人類想興建通天塔的計劃失敗。現代人類爭建摩天大樓會應驗聖經的預言嗎? 看一下世界當時第一高樓的下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高443米)完工剛好碰到30年代經濟大蕭條,馬來西亞雙子塔(高452米)快建好時碰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臺北101大樓(509米)2004年建成後到現在台灣經濟從亞洲四小龍的龍頭掉到龍尾,杜拜塔(818米) 2010年落成就發生財政問題。當經濟大好時就想建超高大樓以炫富,然而超高大樓從規劃到興建完成至少需3~5年,建好時景氣循環也剛好往下探底!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任柏林愛樂指揮阿巴多(Abbado)於1/20過世,享年80歲。幾年前買了他指揮柏林愛樂演奏貝多芬交響樂全集的DVD。阿巴多是繼卡拉揚之後帶領柏林愛樂風靡全球的義大利籍指揮家。要在德國首席樂團擔任指揮談何容易,更何況他不是德國人,柏林愛樂在他之前都是德國人擔任指揮。柏林愛樂的指揮都是由團員推舉並選出,在阿巴多之後選了英國善長現代音樂的伯明罕交響團指揮拉圖擔任柏林愛樂的指揮即現任的指揮,令人有些訝異! 記得幾年前莫札特400週年誕辰紀念時,英國媒體表示莫札特的音樂深度不夠,引起德奧人民一陣譁然! 並重砲抨擊英國為"歐洲音痴"! 當時看到這個報導我一直用力的想,英國有哪些有名的音樂家,真的是想不出來耶! 現在拉圖使柏林愛樂悠游於德奧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之間,嚴肅的柏林愛樂似乎活潑些。一向自負自豪的德國柏林愛樂還是向被他們稱為"歐洲音痴"的英國借才。可見音樂無國界! 柏林愛樂來台三次,一次買票聆聽一次在戶外看同步錄影,最近一次則在大陸沒機會欣賞,不過已錄影存在柏林愛樂網路資料庫只要付遠低於現場聆聽的價格就可以線上欣賞,不像以前要等到錄製DVD或CD並出版後才能欣賞,現在聆聽一流交響樂團也無國界了~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an.23, 201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是英國Richard Rogers(2007年普立茲建築獎得主)的作品,此作品被選為世界15件最美麗的捷運站/地鐵站的第四名。(全世界只有高雄兩個捷運站被選為15件中的第二、第四名,高雄捷運甚為風光) ,此建築形式前衛簡約,有如大型公共藝術的雕塑作品。Rogers最著名的建築就是與義大利建築師 Renzo Piano(1998年普立茲建築獎得主)合作設計的巴黎龐畢度中心,這座當時被譏為內衣外穿的古怪建築於1997年開幕時抗議人潮蜂擁而至險釀成暴動! 現在它已是巴黎引以為傲的地標之一,走訪巴黎必須參觀的建築。當代建築的開端就是龐畢度中心開幕這一年---1997年。英國建築史學家夏默生(Summerson)的名言:"從歷史的整體角度看,建築幾乎總是要先遭嫌棄,才能擄獲人心。" ......其實藝術不就是這樣嗎?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an.25, 201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姚仁喜的作品"法鼓山農禪寺",此作品獲得2013年台灣建築獎。

主館立面及後面各有5根大理石貼柱的立柱,加上左右側各6柱合計22柱撐起主體結構。地上外觀3層樓高,地下一樓。室內其實是整3層皆挑空挑高做為道場。1/3落地玻璃帷幕2/3為厚木板帷幕,內部牆面是清水混凝土。左側做了有趣的不對稱L造型,此面6根立柱隱入室內,清水混凝土的牆面安置橫向方格集合窗,每個窗內有一個木質裸空字型的木雕,由室內看自然光線由各個窗口的裸空字型射入屋內,整排就可清楚看到由光線書寫的心經全文。左側往下凹陷讓地下一樓的玻璃窗顯露。主館及其他別館全部以清水混凝土建造,地面鋪以長方形石板。主館後的長型別館。上1/2牆面挖空凹面放置長條型類似刻有文字的竹簡,後退一看原來是金剛經全文。主館立面前面是廣大的水池。農禪寺只能參觀到下午5點。我想晚上在適當的燈光引導下映到水面的建築一定很精采!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子跨所修建築史與理論,老師列的書單我跟著閱讀,並實地走訪台灣北中南國際大師在台灣的建築作品以及台灣中生代建築師的作品。台灣建築師中有兩位台灣建築獎的常客我特別關注:姚仁喜及黃聲遠。姚仁喜的作品(如蘭陽博物館、中鋼企業總部、法鼓山農禪寺、高鐵新竹站等)具國際水準,與國際大師比起來毫不遜色! 而黃聲遠從台北搬到宜蘭,在宜蘭經營10多年,融入在地環境、地景、文化的建築與公共設施作品達30多件!(如圖依次為羅東文化工場、宜蘭社福大樓、礁溪戶政/衛生所、礁溪林宅等)。國外建築同業/學生或建築愛好者來台看建築作品不是看姚仁喜的作品,因為國際級的作品他們在國外看多了,而是特別到宜蘭看黃聲遠的在地建築作品。對建築有興趣的親友如果有機會到宜蘭可以撥空看看他的作品,體會一下不同其它建築的感受。(可到黃聲遠主持的田中央聯合建築事務所網站瀏覽作品的地點)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Feb.3, 201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度是逛西湖的好天氣。住在一家商務旅館,門口正對面就是中國美院的側門,可隨時走進校園逛逛。美院的側門旁是潘天壽美術館,隔壁則是美院的挑高四樓的展覽館。自從前年底發現這家商務旅館後,來到西湖我就喜歡住在這家旅館。下午參觀美院中國畫系(台藝大叫書畫系,但這裡將國畫與書法分開為兩個系)的教師展,在台藝大每年都有師生展,老師象徵性拿一件作品出來展,但在中國美院則有兩層樓數百件老師的作品,每個老師的作品有如小型的個展。

單點透視法則的固有繪畫技巧以及二維平面模擬再現三維現實的創作思維影響了西方繪畫長達500年之久,直到20世紀初才陸續被解構,藝術家紛紛對平面繪畫的創作重新思考。中國畫的多視點畫法的特色一直以來不受西方的影響,尤其意境高的文人畫。但自清代西方文化的輸入與傳教士的東來,單點透視的寫實風格開始流行(如朗世寧的作品)。下午中國美院的中國畫教師展,顯然在延續這樣的風格,除了代表中國畫的水墨與宣/棉紙的媒材以及提詞與落款外,作品的形式與風格與傳統的西畫已經沒兩樣了。西方繪畫的風格大抵上從寫實→具象→半具象→抽象的方向發展,而中國畫卻是由抽象的意境朝具象與寫實邁進。如果中國畫要從西方在20世紀努力擺脫的固有繪畫技巧以及模擬再現的創作思維之中去取經,委實令人堪憂!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月中開展的「2014年台北雙年展」今年邀請到重量級的策展人法籍的Nicolas Bourriaud(1965- ),Nicolas是國際知名的策展人、藝評家及藝術學者,現為法國巴黎美院的院長(2012年迄今)。能請到他策展該為北美館黃海鳴館長鼓鼓掌!Nicolas的著名著作:《關係美學》(Esthétique relationnelle /Relational Aesthetics )被翻譯成12國語言,此書奠定他在藝術學界的地位。6年前在寫互動藝術論文時,葉老師就推薦我去看這本書,當時買了英文版,去年中譯簡體版出版(北藝大黃建宏老師翻譯)。這本書值得一看有助於對當代藝術的理解,百來頁份量不多,論述清晰不艱澀。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ne 7, 201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美館總共有5-6個展同時在展,看了國際科技藝術展也順道看其他展,這些展的作品幾乎含蓋大部份的媒材諸如油畫、複媒、雕塑、裝置、攝影、錄像、新媒體藝術等。國內有些學院有媒材之爭,其實藝術是沒有媒材問題,藝術家要展現其藝術理念是透過其熟悉的媒材或是選擇適合表達其理念的媒材來創作,因此沒有媒材優劣的問題,只有藝術創作的問題[理念(內容)-->中介(媒材)-->實踐(形式),媒材透過實踐所展現的形式是否充分表達了創作理念或是刻意留給觀賞者詮釋或參與共同完成抑或是純粹引發觀賞者的內在美感的感知]!當代的平面繪畫已不是單純的摹擬再現需進行各種轉化諸如象徵、隱喻、轉喻、譬喻、指涉、挪用、擬像等或純粹的美感形式與肌理觸視的經營等。500年來許多傑出藝術家已創作出各式各樣的平面繪畫作品,當代的平面繪畫(包含雕塑)藝術家相對比其它媒材的藝術家更為辛苦,因為他們更需絞盡腦汁去創作有別於前人與同時代人的作品形式與內容。當代新媒體藝術被捧為潮流,因它沒有以往的包袱,所以有比較多的可能性,但是時代的距離太近,很難有共識性的作品優劣的判斷,這可能要留給30-50年後藝術史學家去做較客觀的論斷了。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ne 8, 20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亞瑟丹托(Arthur Danto,1924-2013)的60年代版畫作品。丹托大學念藝術史,當時已經是曉有名氣的版畫及雕刻(木雕)家,碩博士則念哲學。當時他面臨兩難的抉擇:要繼續創作成為藝術家? 還是繼續研究成為哲學家? 在1964年Andy Warhol的"Brillo Box"這個跟大賣場一樣的自製紙箱成為一種雕塑作品展示於藝廊時,他決定放棄成為藝術家,終身探究"藝術是什麼?"(What is art?)的哲學思考,他是英美重量級的分析哲學家與美學家,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會長及美國美學學會會長。對於"藝術是甚麼?"的提問,歐洲傳統美學追問的是"什麼是藝術的本質?";英美分析美學家則追問"什麼是藝術的定義?" 。丹托的最後的一本書在他過世的當年出版:"何謂藝術?"(What art is ?);從What is art ? 的追問到What art is?的提問,丹托在藝術定義的思考上是否有所轉變? 這是令人想去探究的議題! 最近收到從Amazon買的這本書,有空要好好閱讀一下。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Aug.8, 2014.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雕塑作品的技法難度在於「雕」;因為「雕」是減法,「塑」是加法。故雕刻需精準,塑型則可修補,然最後作品的良莠與否,已無關乎技法之難易。雕塑是立體是可360度觀看,但有些雕塑家會考慮到觀賞者的視角,而觀賞者則會尋找正面視角,故通常觀看角度會是所尋找到的視點左右各90度內亦即180度觀看,即使會繞到後面的180度也是匆匆一瞥。另策展單位有時限於場地或是對雕塑作品背後的忽視將它貼近牆面,因而限制了觀看視角。其實傑出的雕塑家對他的作品是360度面面俱到的,因此觀賞雕塑作品除了正向180度視角觀看外,背面180度也應納入與正向的同等觀看力度,除了可完整的觀賞作品外,也表達對藝術家創作的另一種尊重。

我笑稱我想寫一篇文章:"雕塑作品「背後」的心酸--思考雕塑作品的觀看視角"。當然現有的雕塑書籍內的作品照片都是單面視角,故如欲撰寫則需實地去拍攝這些傑出雕塑作品的背面姿態(相對與藝術史所展示的視角),再加以分析論述。記得6年前到義大利就拍了一張「勞孔」的背面照片,背面優美的曲線與動勢的張力,這在任何一本藝術史書上都無法觀賞到的。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