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建築大多沒有什麼特色。但號稱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建築獎歷屆 35位得主中在台灣有建築作品經我統計後計有7位有建築實體作品,另3位正在規劃或建築中(或許有在談的我沒統計到)。這7位普立茲建築獎的建築師的作品散落在北中南共有8棟,將利用春節前的假期抽空親臨欣賞。今天到台中觀賞安藤忠雄在亞洲大學的作品--現代美術館以及貝聿銘在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這些建築師之中我比較欣賞安藤忠雄,不是因為他自學建築在以東京大學建築為首的日本建築業中脫贏而出並成功的立足於世界,而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藝術家的主體性也就是建築師原創的自主性,因建築師必須與業主、居住者(不一定是業主)、營造商、政府機關(法規)、週遭環境(如居民)等折衝與溝通,還要考慮到技術與成本,故完成的建築大都是妥協後的作品。安藤在得獎的前後事務所都維持不到30人(一般得獎後都膨脹10幾倍並到世界各地大量接案),先推掉70%的委託案,剩下30%進行評估,並極力爭取與排除各種干擾因素以維持原設計的理念。今年10月在亞洲大學開幕的現代美術館是安藤在造型創作的三部曲(方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中的得意作品(三個錯開堆疊三層的三角形造型)。欣賞建築是一種approach的方式,由遠而近的觀看(繪畫性—外觀/形式),然後近距離360度的環繞觀賞與觸摸,尤其是安藤的清水混凝土的質地(雕塑性—外觀/形式),最後進入感受身體與空間的親暱關係(建築與人的關係—舒適/功能)。欣賞建築必須親臨觀賞並進入內部空間,看印刷品只是片面的外觀形式。建築作品與藝術作品最大不同在於建築除形式外須具備合目的性的功能,否則建築就只是一件大型的雕塑品。但一般建築的形式是比較被彰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ger Tsai 的頭像
    Roger Tsai

    Roger Tsai的部落格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