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6月在大陸逛書局買了ㄧ本今年初出版到現在我都塞到我隨行背包的書:「寬忍的灰色黎明--法國哲學家論電影」,ㄧ本令我愛不釋手的"迷影哲學"書(作者表示法國知識界將哲學與電影的"聯姻"稱為"迷影哲學"(Ciné-philosophie))。編譯者是留法電影博士,專門研究法國哲學家的電影理論,故譯文的品質較不擔心。譯者提到英美理論主要把電影視為一種重要、具體的社會與工業現象來研究,而歐陸理論則把電影視為視聽時代面臨的哲學與美學問題來探討。尤其是法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幾乎都有為文觸及到電影。這些哲學家依與電影的親密程度分為三類:(1) 莫蘭(Morin)、德勒茲(Deleuze)、巴迪歐(Badiou)、洪席耶(Ranciére)、南希(Nacy)、斯蒂格勒(stiegler)等[除了巴迪歐以30篇電影文章集結成一本書("Cinéma")外,其他哲學家都有專書論述電影];(2) 沙特(Satre)、梅洛龐蒂(Meleau-Ponty)、羅蘭巴特(Barthes)、傅科(Foucault)、德波(Debord)、維希留(Virillio)等;(3) 李歐塔(Lyotard)、德希達(Derrida)、布希亞(Baudrillard)、布爾迪厄(Bourdieu)等。編譯者就在這三類哲學家中選了9位哲學家論述電影的18篇文章。

其實除了法國哲學家外,歐洲另外兩位當代著名的哲學家也對電影情有獨鐘:斯洛維尼亞的紀傑克(Zizek)以及義大利的阿崗本(Agamben),尤其是紀傑克最投入,他說他的第一個最愛是電影,其次才是哲學。著手收集這些哲學家對於電影論述的文章及書,有中譯本優先收集,其次是英譯本,如果中英譯都沒有只好找法文(雖然還在學法文但閱讀起來如龜速)。對電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看看這些哲學家如何思考與解讀電影,與影評家和電影理論家的觀點真的很不ㄧ樣,可擴展觀影的視野。

另外有兩位哲學家提到我比較不熟悉的導演的作品:紀傑克為電影所著的書「斜目而視」(Looking Awry)的簡體中文版序文最後提到賈樟柯(1970- )是世界頂尖級的三四位導演之一,以紀傑克激進左派的個性應不會去討好中國讀者,我在另一本法文中譯版列舉世界50大導演的書中也看到中國就只列賈樟柯(當然還有香港的王家衛);另一位導演是匈牙利的貝拉塔爾(Béla Tarr,1955- ),洪席耶以一本書回應"貝拉塔爾,時間之後"(Béla Tarr, Le temp d'aprés(2011)/Béla Tarr, the time after(2013))。這位導演在2011年完成「都靈之馬」(The Turin Horse)之後,因不想重複決定不再拍片跑去畫畫了。這兩位導演的作品找時間要好好的觀賞一番!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Sep.28, 20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ger Tsai 的頭像
    Roger Tsai

    Roger Tsai的部落格

    Roger 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