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85)
- Dec 03 Sat 2016 07:52
李安導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3D電影是自1859年電影誕生以來再現能力新的里程碑。
- Dec 03 Sat 2016 07:45
臺北雙年展「文件」化?
第11屆上海双年展《何不再問:正辨,反辨,故事》(With Why Not Ask Again: Arguments, Counter-arguments, and Stories)。由印度Raqs媒體小組主策展,邀集來自40個國家92位/組藝術家的龐大展覽。
- Nov 24 Thu 2016 23:54
電影:《情書》(Love Letter)
颱風前夕返台。晚上和老婆到長春電影院看電影。她也愛看電影,但我們10部電影中可能只有一部會有交集。今晚我邀約她一起去看我認為她會有興趣的ㄧ部電影:《情書》。她看中片名及女主角中山美穗;而我看中的是岩井俊二(編導)及中山美穗。所以一拍即合就一起去觀賞這部已歷經20年現以數位複製重新上映情節依然感人的電影!
- Nov 24 Thu 2016 23:49
立竿見「影」:"The shadow " 是「影子」?或是「陰影」?
從近期出現的影子聯想...
- Aug 26 Fri 2016 22:24
草間彌生亞洲巡迴展
見證60年代以後當代藝術的教母級藝術家--草間彌生。
21世紀藝術界的教母我想非這三位莫屬: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2010)、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1946- )。布爾喬亞原讀數學25歲轉而專注藝術,早期從事繪畫與版畫創作,後期轉攻雕塑及裝置藝術,非常擅用具原創性的多媒體材,巨型蛛蜘雕塑作品是人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晚年幾乎是藝術家到紐約競相求見指點的教母級藝術家。瑪莉娜在70年代相當活躍的行為藝術家與身體藝術家,作品相當具原創性,近期轟動的作品即是2013年的「凝視瑪莉娜」作品。
- Aug 26 Fri 2016 22:09
返複塗繪
返複的塗繪是一種靜定的修練:
在礁溪星巴克等待赴晚宴的老婆和孩子。拿起紙筆用圓、橢圓、變形蟲以及小線段ㄧ筆ㄧ畫無意識的營造簡單的造型。等兒子打電話給我時才停下來,ㄧ看時間嚇了一跳! 不知不覺已過了3.5個小時,也就是整整坐3.5個小時都沒有起來只做了重複塗繪的動作! 塗繪的當下時間是被放逐了,只有重複再重複的動作,對週遭視若無睹,如進入靜定的狀態。這跟我在抄寫心經時類似,抄寫的當下心無旁騖的放空認真書寫。抄寫心經費時10多分鐘,繪這張卻用3.5小時,但這兩個時間對我而言是完全一樣,因為當下我感受不到時間的存在! 這已無關乎此張畫的美醜或技巧的優劣,它比較像一種放空靜定的修練。由此似乎能體會到草間彌生為何重複繪網紋、圓圈等元素而樂此不疲,因為對她而言是透過放空專注來自我療癒,但草間彌生那種驚人的實踐意志力以及不斷地創新的創作,另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 像我們這種平凡老百姓如能產生靜定作用已是慶幸。這次的重複塗繪的感受,讓我在抄經之外,又多了一項嚐試,這跟純粹的平面繪畫的創作有相當不同的感受。
- Aug 26 Fri 2016 22:05
《我想念我自己 》(Still Alice) 電影
今天到誠品電影院觀賞《我想念我自己 》(Still Alice,直譯是"依然是愛麗絲",Alice為片中女主角)。內容雖然淺顯易懂,但劇情有如現實的真實再現,故深懾人心! 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1960- )幾乎融入片中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的語言學教授的角色,已超乎「演」的境界,是ㄧ種同理心的詮釋。去年她以《寂寞星圖》ㄧ片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成為繼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1964- )之後,影史上第二位在三大影展(坎城影展、柏林影展、威尼斯影展)都奪下最佳女主角獎的影后。今天她又多下ㄧ城以此片勇奪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成為影史上第一位擁有全球四大影展的影后頭銜。這兩位都是我喜歡的演技派女演員,我想茱麗葉·畢諾許未來幾年如能選對劇本跟對導演,平茱莉安·摩爾的紀錄應是指日可待!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Feb.23, 2015.
- Aug 26 Fri 2016 22:00
電影:《模仿遊戲》
今天到華山光點看早場電影:《模仿遊戲》。此片主題是英國50年才解密的數學天才和被稱為電腦之父的艾倫圖靈為英國軍方設計ㄧ部機械解碼器一舉破譯被全球認為無法破解的德國通訊密碼,因而扭轉二戰局勢。同時也描述作為異於常人的天才,他的直入問題核心的思考模式讓他無法見容於現實環境的處境與悲哀,由倒敘的電影手法中前後呼應的一句話能深刻感受到:「有時候被世人遺棄的人,才能成就想像不到的大事」。這位天才--艾倫圖靈享年只有41歲。除此之外,片中還涉及到幾個值得思考與辯證的議題:管理學議題(如指揮與領導統御、團體中的紀律與容納異議、善意的不服從等問題);語言與密碼的辯證(語言猶如通訊密碼,語言只是表象,故須破譯才能發覺語言背後的意義);人與機器思考問題;爾虞我詐的間諜戰;同性戀議題等。電影是理念透過影像的表達,故除了主軸外,會有「作者」關心的議題穿插其中,如何擷取就看觀者的興趣而各取所需了。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Feb. 28, 2015.
- Aug 26 Fri 2016 21:34
「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紀錄片
觀賞德國大導演文德斯的「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在看過兒子收藏這位紀實攝影家薩爾加多(Salgado)的攝影作品集後就一直期待這部紀錄片,尤其是在文德斯鏡頭下的薩爾加多!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在看過兒子收藏這位紀實攝影家薩爾加多(Salgado)的攝影作品集後就一直期待這部紀錄片,尤其是在文德斯鏡頭下的薩爾加多!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記錄片,在看過兒子收藏這位紀實攝影家薩爾加多(Salgado)的攝影作品集後就一直期待這部紀錄片,尤其是在文德斯鏡頭下的薩爾加多!
注意看到紀錄片薩爾加多使用的相機是Canon最頂級的第一代數位相機(35mm SLR): EOS-1(1989年上市,目前此機型的最新機種是1DX (2011))。使用數位相機對紀實攝影最大的好處是不滿意時可即時重拍,因很多紀實攝影是當下的影像與事件無法再現或是重返現場。另也說明攝影作品無關乎攝影之機具與器材(機械式、電子式或數位),也不受限於輸出的載體材質與顯像的媒介,而是在於攝影的影像本身。
- Aug 26 Fri 2016 18:51
在攝影家衫本博司設計的「金田中」餐廳用餐
今天中餐特地到表參道名攝影家衫本博司設計的「金田中」餐廳用餐。有如儀式般拾級而上的入口,開放式的用餐空間結合日式庭園,極簡的日式餐具與清淡的日式料理,在微風中饗宴,別有一番風味。大師出手果然不凡!衫本博司是我最喜歡的攝影家之一。近年來他轉往能劇與建築發展。2013/12~2014/9於學學文創舉辦個展。在講座和專訪時,杉本博司表示數位攝影不算真正的攝影藝術,但因為科技革新,傳統攝影設備逐步被淘汰,杉本博司決定開始往建築設計之路邁進,謙稱自己是新手建築師。我不認同他所說的"數位攝影不算真正的攝影藝術"(攝影是影像本身問題)。我們並不乏優秀的建築大師,但我們擔心失去一位偉大的攝影大師 !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ne 15, 2015.
- Aug 26 Fri 2016 18:44
東京上野公園文化藝術聚落
上野公園是我到東京必去的地方,也是親朋好友到東京我大力推薦的去處。許多文化藝術機關團體都集中在上野公園內或公園旁。5個美術館、2個博物館、6-7個文化與藝術會館、科學館、兒童圖書館及研究機構等;東京藝術大學也在公園旁邊,裡面還有動物園,還有為數頗多的古色古香神社與寺廟。到上野公園第一個報到的地方當然是國立西洋美術館,這個美術館的印象派作品及雕塑甚豐,尤其是莫內和羅丹。國立西洋美術館是著名的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於1959年建造完成的作品,目前日本正將此美術館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已進入決選階段。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ne 15, 2015.
- Aug 26 Fri 2016 18:01
觀賞「二姊妹的情人」電影
到華山光點電影院觀賞「二姊妹的情人」電影。
席勒(1759-1805)小歌德(1748-1832)11歲,歌德活到74歲,但席勒卻早逝(46歲,這時候活到80歲的康德才過逝一年)。席勒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兩位都是當時狂飆運動的靈魂人物。當過威瑪耶拿大學校長的歌德引薦席勒為耶拿大學教授,在耶拿教書的名人還有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1770-1831)。除文學外,席勒曾沈醉於康德哲學在德國古典美學也佔有一席之地,可惜他早逝否則文學成就將直逼歌德,美學也將不亞於黑格爾。不過席勒應該引以為傲的是成立於1558年的耶拿大學,於1934年改以席勒的名字為校名,不是歌德之名,更不是黑格爾!看完電影後引發我思緒波動的不是席勒與這兩位姊妹絲絲入扣的三角戀情,也不是這三位演員入木三分的演技與淋漓盡致的內心戲,而是戲中背景讓我回憶寫黑格爾美學論文時所觸及到的上述這些德國古典時期的文學家、美學家與哲學家...
- Aug 26 Fri 2016 17:53
觀賞「畫世紀:透納先生」
- Aug 26 Fri 2016 17:44
《侏羅紀世界》
看早場的《侏羅紀世界》。
日本東宝製作的《哥吉拉(ゴジラ)》電影從1954年開始上映到2004年止總共28部系列電影,之後就停拍了。在1998年與2014年授權美商上映兩部《哥吉拉》電影,第一部票房不佳,2014年上映的賣座不錯。小時候看過一部,40多年後(2014年)再看一部。最近日本東宝宣稱2016年要開拍新片。
- Aug 26 Fri 2016 17:41
「建築之境 | 路易·康」建築回顧展
「建築之境 | 路易·康」建築回顧展。這個展下週就要撤了,趁下週到大陸前再到北美館向這位被譽為建築師中的哲學家--路易.康(Louis Kahn, 1901-74)致敬。路易.康從小就展現藝術天賦,高中就在戲院幫默劇彈奏鋼琴,大學進入賓大藝術學院,畢業後進入建築事務所擔任繪圖工作,最後成爲出色的建築師。
路易.康與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科比意(Le Corbusier)、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並列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大師。談到清水混凝土的建築會讓人聯想到這三位建築大師:柯比意、路易·康及安藤忠雄。
- Aug 26 Fri 2016 17:39
「工業4.0」(Industry 4.0)資訊
第四次產業革命:「工業4.0」(Industry 4.0)從德國發起,在全球先進國家已如火如荼的展開。台灣官方、技術研究機構與大型私人企業也都紛紛投入研究與規劃。但在市面上還看不到一本有關「工業4.0」的中文書或中譯書,針對一般讀者做全面性深入淺出的介紹。在日本買了一本日経商業雜誌出版的有關「工業4.0」專刊(如圖左側)(在日本書局已有許多這類書出版),深入淺出的系統性介紹,內容相當詳實,書中亦提到「工業4.0」將與物聯網結合,也將催促"自造者"時代(如3D列印等)的來臨。查大陸的当当網就可看到9本這方面的書,其中兩本是德譯中的書(如圖右側),當然這兩本書是必買。下午到全國最大的簡體書局--「若水堂」詢問有沒有這方面的書,他們說有進幾本都銷售一空,他們還說剛才有人也在問這方面的書,我說趕快再進,這類書台灣目前沒有!台灣在物聯網(IoT)已落後大陸(3D列印目前也落後),改變產業的「工業4.0」必須急起直追,但連ㄧ本科普的書都沒有,如何讓一般民眾了解這對台灣未來20年(日経專刊估計再20年會普及化)的競爭力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看起來我這位再幾年就退休的老頭是在窮緊張!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ne 27, 2015.
- Aug 26 Fri 2016 17:30
到中華藝術宮看展-Heatherwick
中華藝術宮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上海頗具規模的兩大官方美術館。中華藝術宮主體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的國家館,上海美術館遷移到此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則仿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由廢電廠所改建。俄羅斯特列恰克夫國家畫廊藏品巡展在中華藝術宮展出,今天到中華藝術宮才看到海報展期到7/17!排隊擠上12樓的常設展ㄧ路往下觀賞,到1樓準備要離開時,發現此展還沒撤,可能展場入口處海報的展期到7/17所以幾乎沒人,讓我放鬆心情愉快的欣賞!轉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觀賞「走進赫斯維克( Heatherwick)工作室」設計展。赫斯維克是英國新ㄧ代富有創造力及原創性的設計師,工作室於1994年成立,目前已擁有160人的設計團隊。赫斯維克打破傳統的設計行業分工原則,將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建築設計以及城市規劃等納入其設計的範疇以推展跨領域的設計實踐。參觀過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朋友,對以6萬根透明壓克力細棒所構築的閃光立方體建築的英國館應該記憶深刻。這棟前衛建築就是赫斯維克工作室團隊的作品。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July 22, 2015.
- Aug 26 Fri 2016 17:26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觀賞「時代映像—1960年以來的英國攝影」
今天到上海紅坊創意產業區內的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觀賞「時代映像—1960年以來的英國攝影」,38位攝影家展出約360件攝影作品及7件錄像作品。以10年爲分期,區分5期5個展區,展場動線與作品安置得宜,不會有視覺無可適從或眼花撩亂之感。展出的作品以紀實及寫實攝影居多,較少唯美的沙龍攝影,形式主義的作品大部分都是2000年之後的作品:操控攝影對象、暗房的疊影與拼貼以及幾幅畫意攝影。
這個園區規模與台北華山相當,是上海十大創意產業園區之一。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即在此園區,園區內有許多雕塑作品。上海於2004年成立上海創意產業中心開始接受申請創業園區迄今約有75座園區,其中較具規模且與北京798齊名的園區如M50,1933等。此園區有許多特色的咖啡館,難以抉擇,最後選了與影像有關的咖啡店名—「雕刻時光咖啡館」喝下午茶,內裝優雅恬靜蠻適合閱讀。
- Aug 26 Fri 2016 17:22
在明星咖啡廳喝咖啡
下午與兒子一起觀賞兩場優質的展覽後,專程到明星西點咖啡館品嚐俄式咖啡與糕點,同時緬懷白先勇、黃春明、林懷民等作家曾經在此振筆疾書的文學創作以及遙想詩人周夢蝶曾在騎樓下長達20年苦行般的書攤。兒子剛好坐在詩人曾留影的座位,讓我想起在書架上一本《周夢蝶詩文集》,第一本詩集《孤獨國》第一篇〈讓〉後段的詩(老了無法完整的記憶抄寫如下):
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
- Aug 26 Fri 2016 17:19
觀賞《他們在島嶼寫作》:周夢蝶
在4個多小時的高鐵上觀看《他們在島嶼寫作》六位文學大師紀錄片之一:「化城再來人--周夢蝶」。周夢蝶(92歲時)在片中完全無視於鏡頭的拍攝,從容自在如入定般的緩述與對談,朗誦詩時更令人動容!余光中說:「無論把《孤獨國》或《還魂草》翻到第幾頁,讀到的永遠是寂寞。」不過我認爲曾進豐教授講的更入味:「「枯、瘦、冷、寂」是周公的詩風。冷寂並不是無情無味,相反的,詩中深藏的冰火交纏、熱情與超脫拔河的張力,比千萬人的吶喊更喧囂、比靈肉的舞動更有魅惑力。」這位仙風道骨的詩人去年以94歳高齡仙逝,感謝製作單位及陳傳興導演留下詩人晚年美好的身影!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on FB on Aug. 22,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