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早上先去胡志明市的聖母大教堂旁聚集有20多家的書店街逛逛。大部份是越文書只有一小部份的外文書。選購了一本葛林(Greene)的原著"The Quiet American",在台北看過這本中譯本《沈默的美國人》,這本原著在Amazon買比較便宜,但在越南尤其是胡志明市購買此書則別具一番意義,因這本書葛林是在當時的西貢(胡志明市的舊稱)完成的。
從文學了解一個國家,到越南這本書和莒哈絲的《情人》是必讀的小說。就像上次到緬甸,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是到緬甸的暖身。
莒哈絲的《情人》於1984年獲法國龔固爾文學獎;但著作甚豐(超過25本小說)的葛林被提名21次諾貝爾文學獎卻一直無法得到諾貝爾評委的青睞。就像這幾年每年得獎呼聲最高的村上春樹但每年都在陪榜。不過他仍筆耕不輟還有機會。
今年諾貝爾文學奬是搖滾歌手以如詩的歌詞透過音樂傳頌直達人心的巴布狄倫(Bob Dylan)獲獎,文學獎範疇被擴大解釋引發文學界正反兩極的不同看法。不過一向反(主流)文化的狄倫由沈默到表示考慮會去領獎最後不參加頒獎典禮。其實他已不需要諾貝爾加持,「反文化」的先鋒雖然沒有公開被主流文化收編,但獎可能還是會送到他的手上!?
歷屆諾貝爾得獎人除了因政治因素無法成行或被監禁或該國不准得獎人前往領獎外(狄倫是不參加頒獎典禮但可能接受獎項),截止目前就只有二人自主性拒絕領獎。
一位是瀟灑拒絕的沙特,得知獲獎二話不說馬上拒領,沙特的影響力早已凌駕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向他致敬可以,收編免談!何況是以追求自由探索真理的《嘔吐》獲獎。
另一位是大義凜然拒絕的越南黎德壽。他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因巴黎和平會談致力於兩越的停火協議雙雙獲得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由於黎德壽認為越南尚在戰亂中(直到1976年兩越才統一),諾貝爾獎頒給他和平獎是對苦難越南人偽善的行為,拒絕接受此獎項,此舉也迫使五位評委中的兩位離職。黎德壽和季辛吉的情操高下立見!
最近看到龍應台回應觀眾對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看法的文章,她說(大意是這樣):諾貝爾文學獎是在一個很冷的地方,在哪裡有八位飽讀詩書的老學者所做的決定,如此而已,不要太介意,就當作是好書推薦。
所以葛林雖21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皆落選也無需為他抱屈,因為《百年孤寂》的作著、著名魔幻現實主義大師、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馬奎斯,最喜歡的兩位小說家,其中之一就是葛林!
留言列表